?2022年油氣領域十大新聞
來源: 更新:2023-01-03 19:36:08 作者: 瀏覽:66次
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并強調:“用我們自己制造的裝備,開發我們的油氣,提高我們的能源自給率,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事情。”
位于海南島東南海域的“深海一號”是我國自主勘探開發建設的首個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2022年6月25日,“深海一號”投產一周年,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20億立方米,累計外輸凝析油超過20萬立方米,成為我國“由海向陸”保供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的主力氣田。
“深海一號”大氣田采取“半潛式生產平臺+水下生產裝置+海底管線”的全海式生產模式開發,首創世界獨一無二的“保溫瓶內膽式”立柱儲油技術,能實現采出油氣的就地分離和凝析油的安全存儲,有效降低海底油氣管線的鋪設費用,探索出深海天然氣經濟高效開發的新路徑。
“深海一號”大氣田自主開發成功標志著中國海油從裝備技術到勘探開發能力全面實現了向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先,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先,以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踐行“雙碳”目標為先,是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在海洋石油工業領域的一個有力證據。
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我國第五大油氣田橫空出世
截至2022年12月26日8時,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今年生產天然氣376億立方米,生產原油6.8萬噸,按1255立方米天然氣熱量值相當于1噸原油計算,油氣當量正式突破3000萬噸。
其中,3000萬噸油氣當量預計約占全國2022年天然氣產量的17%左右,西南油氣田也因此成為繼長慶油田、大慶油田、渤海油田、塔里木油田之后的我國第五大油氣田。
據介紹,3000萬噸油氣當量折合天然氣376.5億立方米,如果按一個三口之家每日平均1立方米天然氣用量測算,可供全國14億人連續使用3個月,四川省8300萬人連續使用4年,成都市2100萬人口連續使用17年。在工業領域,可滿足川渝地區工業企業3.4年連續使用。
首套自主研發深水水下生產系統正式投用,我國深水油氣開發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9月14日,隨著位于我國南海鶯歌海的東方1-1氣田東南區樂東塊開發項目投入生產,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深水水下生產系統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開發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對打造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氣裝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東方1-1氣田東南區樂東塊開發項目主要生產設施包括2套水下生產系統、2條油氣混輸海管和2條復合臍帶纜,計劃投產4口開發井,高峰日產天然氣超120萬立方米,將進一步增強環海南島海洋天然氣生產集群的能源保障能力。
深水水下生產系統是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重要技術裝備,是挺進深海油氣開發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由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樹、水下控制系統、水下多功能管匯等多種復雜水下結構物組成,在低溫高壓的深海環境中搭建起能夠有序傳輸傳送海底油氣物流、液壓和電氣控制信號、水下生產設施狀態信息的“多向通道”。
在此之前,我國水下生產系統依賴進口,設備應用面臨采辦周期長、采購價格高、維修保養難等問題,制約著我國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國產深水水下生產系統的成功研制和應用,可以使很多原本不具備經濟效益的深水邊際油氣藏得到有效開發。
2022年12月27日上午10時,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電子顯示屏上的天然氣生產曲線躍上500億立方米大關,達到500.6億立方米,標志著我國建成首個年產500億立方米特大型產氣區。
長慶氣區單井日均產氣不到1萬立方米,僅為國內中、高產氣田的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在如此“貧瘠”的氣田創造高效開發和持續上產奇跡,得益于依靠自主創新破解“三低”氣田系統性難題,以及探索形成的低成本開發模式。
2022年,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大幅增長,我國海洋油氣產量再創新高,海洋石油將貢獻全國石油增產量的一半以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0月20日,中國海油在海南東南部海域瓊東南盆地獲勘探重大突破,發現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氣田寶島21-1,探明地質儲量超500億立方米。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勘探投入比例不斷提升,以尋找中大型油氣田為主線,聚焦風險勘探和領域勘探,推進油氣新發現和儲量增長。2022年,全球海上鉆井工作量中的近40%來自中國海域。同時,先后獲得7個油氣新發現,評價了20個含油氣構造,實現了海上頁巖油勘探的重大突破。
勘探開發成績亮眼,我國海洋油氣產量也再創新高,海洋石油貢獻了全國石油增產量的一半以上??碧郊夹g進步與創新促進海洋油氣不斷獲得新發現,開發技術的進步、智能化生產提升了海洋油氣的開發效率。
未來,海洋能源將在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圍繞海洋能源,完善建立海洋產業體系,可以推動將新型能源體系有機整合到全產業鏈的轉型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最大LNG儲備基地管道氣正式外輸,設計建造技術達世界一流
2022年12月16日,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管道氣開啟輸送供氣系統,標志著國內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正式進入穩定、持續的管道氣態對外供應階段,每年可供氣超26億立方米,對華東地區天然氣供應渠道多元化以及天然氣儲備調峰保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是全球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的LNG接收站項目,同時也是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可接卸來自全球各地各種類型的LNG運輸船,一期工程共建造4座22萬立方米儲罐和6座全球最大的27萬立方米儲罐,總罐容達到250萬立方米。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9月7日,3座單個面積約1個標準足球場、重量近1200噸的LNG儲罐穹頂通過氣壓托升至60米高的罐頂。這是全球首次3座27萬方LNG儲罐同步升頂,標志著我國超大型LNG儲罐設計建造技術和項目管理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大規模、批量化建設LNG儲罐積累了豐富經驗。
中國石化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實施的“深地工程”獲得重大突破,順北803斜井測試獲高產工業油氣流,折算日產原油244.3噸、天然氣97萬立方米,油氣當量達到1017噸,成為順北油氣田超深層第15口“千噸井”。中國石化命名順北油氣田為中國石化“深地工程”順北油氣田基地,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氣項目,順北油氣田基地被稱作“深地一號”。
“深地一號”位于塔里木盆地中西部,油藏具有超深、高溫、高壓等特點,儲層平均埋藏深度超過7300米,是世界陸上最深的商業開發油氣田之一,也是中國石化向地球深部進軍的重要代表。目前“深地一號”垂直深度超過8000米的井已有41口,定向井井深最深達到9300米,刷新亞洲最深紀錄,這些井堪稱“地下珠峰”。
“深地一號”油氣井平均深度已是全國之最,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層凝析氣藏連續取得重要油氣突破,落實了4個億噸級油氣區,成為近10年來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的新亮點,對我國深地礦產資源的勘探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將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貢獻重要力量。
“深地工程”所取得的技術突破,一方面提升了深地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另一方面也為持續推進深地領域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提供了探索與實踐的平臺,相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將為我國更好端牢能源飯碗提供戰略科技力量。
2022年12月27日,我國最大煤層氣田——華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層氣田日產量達600萬立方米,創歷史新高,累計生產煤層氣突破100億立方米,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煤層氣開發示范工程。
我國煤層氣資源豐富,埋深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資源量為36.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沁水盆地約占4萬億立方米。進入“十二五”后,隨著煤層埋藏深度的增加,引進技術嚴重不適應,國內煤層氣行業整體陷入產能到位率低、單井產氣量低、開發利潤低的困境。
面對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華北油田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連續多年進行創新攻關,成立了中國石油煤層氣領域的第一個開采先導試驗基地,創建了高煤階煤層氣疏導開發方式,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以新的開發方式和技術為支撐,華北油田率先打破行業沉寂局面,新建直井、水平井單井日產量大幅超過行業平均水平,新建項目產能到位率達到90%以上,水平井萬方井比例達到49%以上。
加大煤層氣開采對于減少煤礦瓦斯爆炸事故、擴大天然氣供給、降低環境污染、促進“雙碳”目標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
多個油氣勘查探礦權掛牌出讓,市場化改革給民企帶來新機遇
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大了石油天然氣區塊出讓力度。截至目前,自然資源部已掛牌出讓了包括廣西柳城北區塊、鹿寨區塊、黑龍江松遼盆地林甸1、2、3區塊、拜泉南區塊等多個油氣勘探區塊。
據統計,過去十年,我國共完成了15次油氣(含頁巖氣、煤層氣)探礦權出讓,成功出讓了87個區塊,39家企業進入到油氣上游市場。
伴隨著我國油氣領域上游開放范圍的日益擴大,壟斷“圍城”被進一步打破。當下的中國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程度正不斷深入,油氣勘探開發放開搞活、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局面開始顯現。
油氣礦業權的競爭性出讓,不僅有助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推進相關技術的進步,同時還將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推動傳統油氣企業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以激發上游環節市場活力,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儲量產量的增加。
2022年下半年以來,LNG價格宛若乘坐“過山車”,幾經大起大落。進入供暖季,LNG儲備充盈,市場價格不漲反跌。
2022年10月以來,受保供政策影響,LNG市場供應平穩,上游氣源充足,而終端需求不足,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LNG進入低價通道。下探時間長達46天,跌幅高達32.1%,下游承接力度始終薄弱,市場持續處于探底趨勢中。
隨后,國內LNG價格上漲180元/噸至7803元/噸,同比上漲55.8%。其中,局部LNG液廠單日漲幅達到1000元/噸,部分LNG液廠銷售價格達到8800元/噸。但在暴漲之后,LNG價格再次走跌,最高下調1000元/噸。此后,價格再度下跌。
LNG價格的起伏,反映出建立完善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的戰略必要性,以及推出真正反映市場供需的價格指數的迫切性。
目前,LNG價格雖已完全市場化,但并沒有一個統一的LNG基準價格,甚至沒有統一的區域性基準價格、沒有LNG期貨市場。設立中國天然氣期貨市場,有利于激發相關企業的積極性,提升市場效率,推動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進程。